壯族源于我國秦漢時期南方的“駱越”、“西甌”、“烏滸”等部落。漢晉時期牂牁郡句町縣境內的“僚”、“濮”人,就是今“布雅依”(沙人)和“布儂”(儂人)等壯族支系的先民。廣南縣境內聚居的壯族與廣西壯族、云南傣族以及貴州布依族,同為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民族,至今仍有大部分語言相通,飲食生活習俗相近。但是,由于生活的地理環境和漢晉以來受內地漢文化影響的程度不同,傳承至今的廣南壯族稻作文化,與其他壯族地區的稻作文化相比,有著鮮明的地域特征:相對完整地保留了古代“百越”民族的“村寨多依山傍水,沿河聚集而居,以無水不駐,無山不穩,無樹不安,無田不居,寧居陡坡,不占良田的稻作文化準則,并傳承至今。
廣南壯族是一個善于學習先進文化的“稻作民族”。據考古資料記載:“早在人類從漁獵和采集為生過渡到以農為生的新舊石器時代,生息繁衍在云貴高原上(包括廣南)的壯族先民已開始將野生稻訓化為栽培稻”。千百年來,壯族先民們由于在經濟、文化上與漢族人民頻繁交往,善于吸收漢族農業生產中的先進經驗,從而使本民族的“稻作文化”發展水平較高。明萬歷《云南通志》卷四記載:“儂人、沙人,男女同事犁鋤?!泵髡隆对颇贤ㄖ尽肪砥哒f:“沙人善治田?!鼻迩 堕_化府志》卷九也記載:“黑土僚,喜種水田?!?
在壯族社會中,“那”是壯語“水田”的意思。你若踏入廣南境內,會發現有許多冠名“那”字的村寨。如,縣城附近就有那糯、那莫、那甲、那浮、那們。這些村寨十之八九都是壯族,他們都以種植水稻為主要生活來源,是名副其實的“稻作民族”。
近年來,國內外一些學者認為:廣南是人工栽培馴化野生稻的發源地,是傳播“稻作文化”的起點。特別是2017年11月在壩美鎮大陰洞遺址發現云南目前規模最大的早期洞穴墓地,出土距今大約6萬年前的疑似水稻植硅體的碳化稻,證明廣南縣的稻作文化遺存在世界稻作起源的研究中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故推測亞洲最早種植稻谷的地區在廣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