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南縣地處滇桂黔三省交界處,是我國著名的喀斯特巖溶地貌區,秀麗的世外桃源風景、濃郁的壯鄉風情、悠遠的地母文化,可謂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而句町故地出土的青銅更為廣南披上了一層神秘的歷史文化面紗。
銅鼓文化始于公元前7世紀,它集冶金、鑄造、美術、音樂為一體,融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為一爐,是中國南方和東南亞眾多民族祭祀的重器。在全球出土的八種銅鼓類型中,廣南就有五種(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沖型、遵義型、麻江型)42面,其中沙果村II號銅鼓是全球最古老的18面銅鼓之一,黑支果鄉出土“廣南銅鼓”現為云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2011年4月在牡宜4號墓出土的銅鼓是目前考古發掘出土的世界第一大的石寨山型銅鼓。2004年在文山召開的國際銅鼓文化研討會上,廣南被公為世界銅鼓文化發源地之一。
經歷過2000多年的滄桑歲月,銅鼓在很多地區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廣南使用銅鼓的習俗卻長盛不衰,仍保留著“先祭鼓,后祭祖”的習俗。防洪抗旱擊鼓、紅白喜事擊鼓、春節和壯族三月花街節等舉行隆重的“祭銅鼓”、“跳銅鼓舞”活動。如今廣南銅鼓文化已成為世界銅鼓文化演繹的“活化石”。2005年6月廣南《銅鼓的回響》登上央視《走遍中國》欄目。2012年廣南《消失的句町古國》在央視10頻道《探索與發現》欄目滾動播出。2013年在相約欄目中推出外界認識“四張名片”中,“句町文化”就是其中一張。